我们能拯救非洲类人猿吗?

到2050年,非洲类人猿的活动范围可能会减少85%到94%。

乌干达布温迪密不透风国家公园里的山地大猩猩宝宝"class=
乌干达布温迪密不透风国家公园里的山地大猩猩宝宝。米歇尔·达米科·supersky77 /盖蒂图片社

它正在成为正在消失的猿的星球。

非洲的类人猿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到2050年可能会减少85%到94%的活动范围。对它们栖息地的威胁包括气候变化、土地使用和人类干扰。研究人员说,如果这些压力持续下去,它们的活动范围将继续缩小,它们的生存机会也将减少。

随着气候变化,它们的一些低地习性正变得更加干燥和温暖。低地的植被正在山上的新地方生长。依赖这些栖息地的动物不得不改变它们的活动范围,以避免灭绝。

所有非洲类人猿都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列为濒危或极度濒危物种。山地大猩猩,倭黑猩猩,尼日利亚-喀麦隆黑猩猩,东部黑猩猩和中部黑猩猩黑猩猩是濒临灭绝的.劳尔的大猩猩,跨河大猩猩西部低地大猩猩和西部黑猩猩濒临灭绝。研究人员指出,它们都被认为是保护的旗舰物种。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保护研究员杰奎琳·桑德兰-格罗夫斯是研究这些威胁如何影响非洲类人猿生存的国际团队的一员。他们的研究发表在《多样性与分布》杂志上。

她向Treehugger谈论了这项研究,以及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帮助大猩猩、黑猩猩和其他类人猿的生存。

环保人士:你研究的动力是什么?

杰奎琳Sunderland-Groves:为了了解它们的密度、分布和生态,我花了十年时间研究极度濒危的十字河大猩猩和跨越尼日利亚和喀麦隆国际边界的濒临灭绝的尼日利亚-喀麦隆黑猩猩。克罗斯河大猩猩是所有大猩猩中最鲜为人知的一种,在所有类人猿中,它的种群规模最小,目前仅存活250-300只。了解他们的生态;它们生活在哪里以及如何生存对未来的保护规划战略至关重要。

与非洲各地的其他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一起,我为这项重要的新研究贡献了大量猿的发生数据,这是第一个结合气候、土地利用和人口变化来预测非洲猿到2050年的具体分布的研究。这些结果对我们如何制定最佳计划,确保在整个非洲范围内有魅力的类人猿的未来生存具有严重的意义。

类人猿栖息地的主要威胁是什么?

在近代史上,我们看到所有类人猿的数量和它们的自然栖息地都显著减少。因此,所有类人猿都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或濒危物种,由于栖息地的丧失和狩猎,它们继续在其活动范围内被边缘化和分散。

栖息地的丧失是由商业砍伐、采矿、砍伐森林为大规模农业种植园或其他人类发展活动(如道路和基础设施)让路而对自然资源的开采造成的,所有这些活动都侵占了类人猿的栖息地。由于我们的活动加剧了气候变暖,预计许多低地森林地区将不适合猿类和其他物种居住,这对类人猿的未来生存产生了严重影响。

为什么不让它们失去射程这么重要?

类人猿依赖非常特定的栖息地,大部分是原始的多样化森林,这些森林提供了它们生存所需的所有食物资源和空间。如果这些森林消失了,最终类人猿也会消失。但这些森林不仅对类人猿和其他有魅力的野生物种很重要。它们对人类健康也至关重要。健康的森林等于健康的动物和健康的人。我们谁也不能失去我们的天然林。

你研究的主要发现是什么?

结合当今类人猿范围内的气候、土地利用和人口数据,这项研究预测,在最好的情况下,类人猿范围内的数量将下降85%,其中50%是在保护区以外。最糟糕的情况是,我们将看到94%的范围下降,其中61%在保护区以外。

有可能,如果类人猿的种群确实随着地貌的变化而改变它们的活动范围,我们可以期待一些显著的活动范围增加,但不能保证它们会这样做。由于猿的分散能力有限和迁移滞后,它们可能无法立即占领这些新区域。类人猿种群改变活动范围需要很长时间。

这些变化和损失是不可避免的吗?

最重要的是,这项研究表明,我们有时间来减轻这些预测。如果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一些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范围损失是可以避免的,我们在实现气候目标方面迈出了真正的步伐。与此同时,如果我们根据类人猿的适宜栖息地,在类人猿范围内增加保护区网络,并确保我们利用的是被侵蚀的栖息地,而不是原始的茂密雨林,那么我们就可以减轻预期的损失。

环保人士能从你的发现中学到什么?如何用它们来保护动物的栖息地?

保护类人猿的新计划需要着眼于长远,并利用现有的最佳科学来指导我们的努力。这项研究展示了我们如何为类人猿做规划,把我们的努力放在减少栖息地的损失上,并扩展现有的保护区和走廊网络,以保持连接。我们还有时间改写类人猿的未来,现在我们只需要让这成为现实。

观点的文章来源
  1. Carvalho, Joana S.等人。”预测全球变化情景下非洲类人猿的范围变化."多样性和分布, 2021年,doi: 10.1111 / ddi.13358

  2. 六种类人猿中的四种离灭绝仅一步之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国际自然保护联盟,2016.